运河逐梦•格桑花开 | 于光影旋转间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发布者:张璐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14

20227月,一张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飞越4000公里叩开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新宫路楚星伦珠的家门。夏日的日喀则格外漂亮,草原上的格桑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璀璨夺目。坐上火车,无数的憧憬在楚星伦珠的脑海中荡漾,南京这座大运河畔的明珠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已经大三的楚星伦珠举起摄像机,站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春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掠过他的肩头,紫湖溪畔的二月兰闪烁着像格桑花一样的光。一场从雪域高原到大运河畔的双向奔赴正在这绚烂的花海中绽放。

一、初心里,聚焦族文化传承

  “选择广播电视学,对于我这样的藏族学生而言,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责任,”楚星伦珠说,万玛才旦导演用藏语拍出了许多藏地题材电影,掀起了藏地新浪潮。我也想用镜头来传播藏族文化。”楚星伦珠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自信。从上海内地西藏班摄影社团,到南京林业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楚星伦珠将热爱转变成了专业。三年来他始终扎根民族文化,拍摄的多部展现大运河沿岸各民族交往的藏语短片,在南京林业大学“竖屏短片新浪潮”比赛中屡次获奖。


二、协作中,生长民族团结之花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赴大运河沿线及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拍摄生态纪录片。在大运河畔,各族儿女共绘生态画卷,镜头下流淌的是千年文脉与绿色希望的交响;在藏区,藏族同学自然成了最好的向导,雪山草原间,我们并肩记录万物生长的奇迹,用光影编织民族团结的纽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个镜头中生根发芽。楚星伦珠用“默契感”来形容与不同民族同学合作完成作业的体验。10余年来,他们的作品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优秀林草科普微视频作品大赛、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大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屡获佳绩。

这些聚焦大运河文化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生态纪录片,不仅提升了藏族同学的专业能力,更在协作中培育了各民族同学间的深厚情谊。楚星伦珠说:“外出拍摄期间我会教他们很多藏语,同学们学得非常快。我记录下来发到我的自媒体账号里,结果收到了很可观的播放量,甚至还被《西藏日报》与“拉萨融媒”转发。”让大运河畔民族团结的故事被看见、被理解、被传播,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核心内容。

三、舞步外,踏出明天美好画卷

“在校园内我们一直在通过自媒体传播藏族学生在内地上学的经历、感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藏族学生在区外的学习生活情况。”楚星伦珠的话代表了南林240多位西藏学生的心声。在楚星伦珠的带动下,洛桑央珍、曲英措姆、索朗曲珍等藏族同学在专业实习晚会上表演了藏族舞蹈《幸福拉萨》,当她们身着藏族传统服装走上舞台时,台下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

2024年恰逢江苏援藏30周年,在拉萨市人民政府和拉萨市江苏援藏工作联络服务中心的鼎力支持下,11月在南京梅花山举办了“金陵逐梦•格桑花开”西藏文化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以藏文化为纽带设置11个展位,展示了拉萨好物、艺术文创、藏文书法和节日习俗等。作为“金陵藏缘”大学生团队的工作人员,楚星伦珠积极参与其中并承担了活动的主持工作。各种民族歌舞与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南京市民驻足观看,实现了两地文化的激情碰撞。

四、师生间,传递南林暖心力量

“年初,我的家乡日喀则遭遇地震,学校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不仅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我,而且支持我向灾区运送物资,”楚星伦珠说,“暑假期间,学院党委又发动全体师生给藏区同胞捐赠衣物,这些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来自母校母院的温暖。”加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只是南京林业大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一个缩影。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南林人在雪域高原上镌刻下民族团结的坚实印记。南林校友,被称为“森林女神”的徐凤翔教授踏遍13万公里高原路,铸就“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的西行精神,其事迹被黄宗英写入报告文学《小木屋》。近年来,林学、林业工程的专家团队深入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开展科研考察,探究高海拔地区林木高效利用的秘密,将森林资源转化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大运河沿线的生态智慧与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楚星伦珠相信,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已经深深融入到南京林业大学的血液之中。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每一位南林莘莘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